中国百科消息 01、古时:无地者为“流”,无房者为“氓”,无地无房者为“流氓”
在《汉书·元帝纪》中就有说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回溯中国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导致土地成为我们主要的、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都紧紧依附于土地,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已形成上千年,有了土地意味着能够生存。
在古代,无房的泥腿子称为“足下”,有房者称为“阁下”,有豪宅者称为“殿下”,拥有天下房地产称为“陛下”;娶老婆也是以房子为标的物,大老婆为大房,小老婆为二房,三姨太为三房。
有房行房事,无房行苟且,古时,无地者为“流”,无房者为“氓”,无地无房者为“流氓”。
古人说话比我们还毒辣:无房不能行房事,有多少房就有多少老婆,没有土地和房屋就是流氓。
相亲的时候女方灵魂一问:没房也来,你是流氓吗?
02、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房子是情节,更是守财之道
中国人的爱房不仅仅是刻在骨子里的土地情节,更是出自抗通胀的理性目的。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有这样一句话:
“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田啬、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万。此其章章尤异者也。皆非有爵邑俸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
大意就是说,关中的那些数得上名号的有钱人,都不是靠爵位封邑、俸禄收入或者靠舞文弄法、作奸犯科而发财致富的,全是靠冒着被椎杀后埋于荒野的风险去捕捉致富的机会,进退取舍,随机应变,获得赢利,以经营商工末业致富,用购置田产从事农业守财。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这八个字总结的太好了,阿方见这么多房产公众号的都没写得这么透彻。现在社会也不如此吗?不管你通过什么渠道得到多少钱,最后都是一脑子把钱投到房子里去了,这才是本。穷人买十八线小地方,富人一窝蜂抢深圳千万豪宅。说的更具体一点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八成财富在房产里面。
可以说史记里的这番话,表明了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喜欢用地守财,把土地称之为“本”,把商业赚来的钱,要换成“本”来守财,而这一点本身也是司马迁的主张。
司马迁把“富裕”分成三种,本富、末富和奸富,本富就是靠农田致富,末富就是以工商致富,所谓: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他说,“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跑到商海中尽情扑腾,大把赚钱,然后回头去买房子和田地,用房子和田地把赚来的钱牢牢守住。
《礼记·檀弓》里有一个小故事,更是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晋国的卿大夫赵武,修成了他的府邸,他的两个同僚去贺喜的时候这样说: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 美哉奂矣!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同僚张老贺喜说,“你这房子太漂亮了,真的是太漂亮了!不管是将来是有祭祀或者丧事,你可以在这让族人都过来,聚集在这里开party什么的。”这也是成语美轮美奂的来源。
房主赵武(文子)说是呀,有这样的房子我终于可以对得起祖宗跟随先大夫进祖坟了。
这故事听来是不是很夸张?有自己的房子,才对得起祖宗可以葬入祖坟这呢。这说明古人是对房子真的是很深沉的爱了。
03、民族的文化传统使然
中国房产“泡沫”很难破灭
中国作为最传统的农耕民族,祖先们对房子的感情,就像是树根对于土地的感情,深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
像李鸿章那样的大官,京城里虽有豪华官宅,老家还要造大房子光宗耀祖。民国时期的蒋介石,依然要到老家奉化造房。可见中国人对造房、买房的热情是不分时代,不分阶级的,几千年来一如既往,从未减退。
名门望族,雕梁画柱,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为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成为合肥市”十大景点”之一
这种对“故土”和“居所”的固守心态和行为撞上了市场经济,就成了我们对房产这种特殊资产的坚定不移、不断持有的心态和行为,并引导房价的提升和房市泡沫的积累。
有人说中国的房市泡沫太高了,且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租房市场建设,提出了一个很响亮的新词叫“住有所居”。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明白,租房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买房,“居者有其屋”,房子成了决定个人命运、子女入学、家庭幸福、官员仕途、经济增长等的关键因素,这种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有其屋”价值观长期支撑着中国人强烈的购房行动,必然成为助推房市泡沫坚挺性的重要基础原因。
本信息由:【百科博士©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baike100.cn/baike/wenhua/2020/07/10/archives/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