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苗族锁绣也叫双针绣,与其他刺绣针法不同,讲究的是针眼稠密,拉线紧实,这样绣出来的绣片图案才丰富鲜活有灵性……”5月5日,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旅游景区“云上月亮非遗工坊”苗绣体验作坊坐满了游客,店主柴敏和两位当地苗家姑娘正在指导游客体验当地的苗族刺绣。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从江县为游客精心设计的非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活动格外受到热捧,成为助力该县旅游市场复苏爆棚的最大“亮点”。据统计,5天假期从江县共接待中外游客25.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分别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1.48%和43.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一直是我们旅游主打项目,很多游客就是这个慕名而来的。”从江县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说,“五一”假期旅游从江县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从江县是一个有1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且保持完好,被专家学者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是名副其实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据统计,目前从江县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11个,其中侗族大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瑶族医药(药浴疗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何让这些让这些“高颜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身推进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助力器”,一直是地方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探索实践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从江县在推进旅游产业化的进程中,从最初的“非遗+旅游”发展模式中,旅游触角逐步延伸到“非遗+企业”“非遗+工坊”“非遗+乡村”多个领域,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催醒激活,焕发蓬勃生机。文旅深度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保护、推广、利用等方面实现了齐步走,探索创新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经验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成熟,取得显著成效。
前些年高华村借助“瑶族医药(药浴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品牌效应,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以瑶族药浴为主的旅游业。经过精心打造和经营,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高华瑶寨从一个小山村变身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而瑶族药浴也成为该村最为成熟的新兴旅游经济支柱产业。
“2022年,高华村光是旅游接待、售卖瑶族药浴药包产品两项收入达到130余万元;综合其他收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0元。”乡村振兴高华村驻村干部杨剑说,这远远高于全县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
韦祖英是当地农村的一位苗家妇女,也是苗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前些年她把自己创办的刺绣厂从偏僻的山村老家搬迁到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美娥落户,不仅帮助100多名易地搬迁妇女解决了就业实现了增收,她的“祖英刺绣有限公司”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的传承基地和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打卡”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江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也是该县主打的旅游产品。这些年来,从江县坚持把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基调,用好资源优势。目前在岜沙、占里、加榜梯田、小黄、高华瑶寨等相关景区景点策划开展刺绣、竹编、古法造纸、农耕、学侗族大歌、等等游客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活动,同时把当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民俗作为文化旅游重要内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乐在其中,长见识有收获,得到游客的热情参与和广泛好评。
编辑:王玉伦 通讯员:潘勇 梁雨 吴玉芳 王绍仪
本信息由公众编辑 中国百科 审核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ke100.cn/tese/feiyi/2023/05/17/archives/14336